查到成绩那天,我把自己关房间里坐了一下午。看着屏幕上那个不理想分数,心里像压了块石头 —— 难道这就是我十二年寒窗结局?后来和爸妈商量复读时候,光选机构就磨了快一个月,直到听表姐说她去年勤思优才复读了近百分,我才抱着试试心态报了名。现半年过去,想聊聊这里真实感受,能给和我一样迷茫同学一点参考。
不是 教书机器,更像 解题搭子
第一次上数学课就被李老师圈粉了。我立体几何一直是弱项,高一到高三就没弄懂过辅助线怎么画,之前老师总说 这是基础,你自己多练。但李老师不一样,他拿着我错题本翻了翻,第二天就拎着一沓题过来:你看这道题,把三棱锥放倒了是不是像你家书架? 他就着我熟悉场景讲辅助线,连画图都特意标上 书架层挡板边,那天下午我居然一口气解出了三道以前看都头疼题。
英语张老师 语法树 也绝。她不直接讲 定语从句状语从句 这些术语,而是画了棵大树:主语是树干,谓语是树枝,定语就像树叶,得长合适枝干上才好看。 班里以前总把时态弄混男生,现做语法填空时候,都会先草稿纸上画个小树干,正确率肉眼可见地涨了。
小班课 存感,是以前从未有过
以前大班上课,我总躲后排,走神了也没人发现。但这里每个班就二十来个人,老师真能记住每个人情况。有次语文早读,我把 罄竹难书 意思理解反了,刚小声跟同桌嘀咕,老师就走过来,笑着递了本成语故事:你看这个典故里竹子,到底写了啥坏事?
课堂上也不是老师一个人讲。上周分析高考作文时候,老师抛了个话题:‘坚持’是种武器,你会怎么用? 班里炸开了锅,有人说像复读时每天背单词,有人说像攻克物理难题时画三十张草图,连平时最不爱说话女生都举手了:我觉得像我妈每天早上五点起来给我做早饭。 那种大家一起碰撞想法感觉,比自己闷头刷题有意思多了。
这里,卷 是温暖
晚自习教室永远亮到十点,但没人觉得压抑。有次我解数学题卡了壳,正烦躁地抓头发,前排同学悄悄递来一张纸条,上面画着个歪歪扭扭笑脸,还有一行字:我昨天也卡这儿了,李老师说看辅助线方向,试试从顶点往下画?
每月一次经验分享会更像 加油站。上次考得不错男生说:我英语作文以前总跑题,后来跟着张老师练‘三句定位法’,先把题目拆成三个问题,写完对着问题检查,就不容易偏了。 他还把自己整理作文模板复印了几十份,全班传着看。这种大家手拉手往前跑感觉,比一个人硬扛踏实多了。
管理不是 约束,是帮你 稳住
刚来时我最担心自己管不住手机,总忍不住刷消息。这里每周只有晚上七点到七点半能领手机打给家人,其他时间统一放班主任那儿。一开始还有点不适应,后来发现,没了手机弹窗打扰,做一套数学卷时间居然比以前快了四钟。
作息表也安排得细:早上六点半起床,七点到操场跑两圈,吃早饭时还能听英语听力;晚上十点半准时熄灯,保证七个半小时睡眠。以前我总熬夜刷题,结果白天上课犯困,这里跟着节奏走,反而效率更高了。
课程里藏着 小心机
课不是简单重复高三内容。数学,专门把函数、导数这些高频考点拆成 基础公式→典型例题→变式训练 三个模块,我这种基础弱,能一步步跟上。每月还有两次模拟考,从答题卡填涂到时间分配,都和高考一模一样。上次模考后,老师拿着我试卷逐题分析:你看这道概率题,步骤写对了但漏了单位,高考时这一分就一个志愿。
更贴心是,老师会帮每个人做 学习病历本。翻开我本子,上面记着:3 月:立体几何辅助线错误率 70%;4 月:经过专项训练,错误率降到 30%;5 月目标:掌握动态几何题型。 看着这些进步痕迹,就觉得每天努力都没白费。
复读这一路,说不苦是假。但勤思优才这半年,我慢慢明白,复读不是重复过去,而是有方向地重新出发。这里老师懂你薄弱点,同学懂你不甘心,管理帮你守住节奏,课程帮你踩准考点。你也和曾经我一样,想再给自己一次机会,这里真能成为你重新出发底气。毕竟,比起 我不行,我再试一次 永远更有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