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结束那天,考点门口家长们围着刚出来孩子七嘴八舌 ——今年题难不难啊?比去年模考感觉咋样?是不是这几年最难? 其实不光家长关心,连已经上大学学长学姐都朋友圈讨论。作为全程关注今年高考 过来人,今天就和大家好好聊聊这些问题。
整体看:没搞 袭击,但考法更 活 了
今年高考给人第一感觉是 稳。命题思路还是围着 立德树人、落实改革、保持稳定 这几个核心转,试卷结构、题型这些大框架和去年没太多,难度也没出现忽高忽低情况。就算是四个第一次搞高考综合改革省市,之前也做了好几轮适应性测试,考生们早有准备,没听说谁 改革突变 慌了阵脚。
单说 难不难,整体真不算 最难一届,但和往年比,
考法更灵活了 —— 不再是 背知识点就能拿分,而是看你真懂了多少、会用多少。
分科聊:有人觉得 啃不动,有人说 还行
各科 难度感受 别挺大,咱们听听考生真实反馈:
数学:成了 话题王,计算量是个坎儿
前面选择题、填空题挺友好,基础题占了不少,感觉拿分不难。但两道导数题和新定义题型,简直是‘硬骨头’! 刚出考场小李揉着太阳穴说。今年数学比去年难了一点,尤其计算量上去了,不少同学算到手都酸了。
但也有同学觉得没那么夸张,其实难就那么几道,大部分题只要平时基础扎实,还是能搞定。 说到底,数学今年是 筛人—— 淘汰只会刷题套公式,留下真有逻辑推理能力。
语文:阅读 挖得深,作文要 有想法
现代文阅读比去年少了一篇,但读起来更费脑子了。 女生小陈说,以前找关键词就行,今年得真把文章嚼透,不然选项总选错。 文言文也一样,光背注释没用,得懂上下文意思,翻译题考就是 能不能真明白。
最让大家印象深是作文,今年考了 文化自信人才定义 这类题,不能光喊口号,得结合新闻里例子,还得有自己辩证思考。 小陈班里学霸说,我写时候特意加了咱们航天团队例子,感觉更实。
英语:阅读变长、作文 无剧本,听力换了 新玩法
英语阅读文章比平时练长了快三分之一,看完一遍脑子有点懵。 男生小王说,得短时间里抓住重点,不然时间根本不够。 作文更考验人,没给具体情境,全靠自己搭框架,基础弱同学容易慌。
还有个变化是听力 —— 从笔试里分出来,改成了听说测试,时间变长了,总分也高了。我们学校从高三上学期就开始练,一开始不适应,但练多了发现,这样更能看出。 小王说。
理综 / 文综:跨界 成常态,综合能力是关键
理综这边,物理、化学、生物都爱 串亲戚。化学有道题讲化工生产流程,居然掺了生物里环境治理知识,一开始我都懵了。 理科生小张笑着说,后来反应过来,这不就是考我们能不能把学过知识串起来用嘛。
文综也不多,历史考了不少中华民族文明史和党史内容,不是死记年代事件,而是让分析这些历史对现意义。 文科生小周说。地理更不用说,图表分析越来越绕,得把区域特点、数据变化、实际问题绑一起想,光背课本真不行。
各地竞争:有人 挤独木桥,有人 路更宽
难度之外,竞争压力也得看地方。
像河南、广东这些人口大省,今年还是 压力区。河南预计有 90 万考生,但本地就 2 所双一流高校,孩子成绩班里前 10 名,放到全省都排到好几万,想上名校真得拼了命。 一位河南家长叹着气说。山西也类似,本地只有 1 所 211,一本上线率不高,考生想 突围 不容易。
但北京、上海、天津这些地方就好不少,本地高校多,录取比例高,考生基数也小,同样分数,这儿上个不错一本,换个地方说不定就只能走二本。 一位上海考生妈妈说。西部一些省区也挺好,考生不算多,试题相对简单,还有录取优惠政策,竞争没那么 卷。
说到底:不是 最难,而是 更拼能力
下来,2025 年高考算不上 最难一届,但更 活 了 —— 不再让你死记硬背,而是看你会不会用知识、有没有。
对考生来说,与其纠结 难不难,不如多看看自己省份竞争情况,早点规划;平时练题别光刷,多想想 这题考什么能力。对老师和学校来说,也得改改教法,多真实场景里教知识,让学生真能 学懂会用。
高考从来不是 难不难 单选题,而是 准备够不够 实践题。只要方向对了,踏踏实实地练,就不用 变难—— 毕竟,真正本事,都是练出来。